不喜欢思考,尤其不喜欢思考自己根本无能为力的事。关于基础教育的弊端,说的人实在太多了,主管教育行政的官员中不乏有识之士,也只有把栏杆拍遍独自叹息后不见来者的伤感和哀叹,我何苦自寻烦恼。可今天在和一个朋友闲聊之后,还是忍不住想说些闲言碎语。
这位朋友本身也是师范毕业,在教育部门工作,虽未从事教师职业,但对教育也算有一定的认识。她原本是想和我探讨孩子今年要上小学,该注意些什么。可在谈话中,她反复强调自己的孩子多么调皮好动,不肯安静,不肯看书,不肯主动与人打交道等等,并且深深担忧。又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家长,我们的谈话改变了主题。
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,我们的家长特别热衷于发现孩子的问题,常常带着放大镜去寻找孩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,试图未雨酬繆,防范于未燃。在这个预设里,孩子都有问题。说起来有点危言耸听,可我们来见见这些身边常见的事例。
家长会上,聚集在老师边上的家长,最关心的不是孩子在学校有什么特长优点,毫无例外的都关心孩子的问题,真接的“老师,我们孩子在学校有什么问题?”间接的“我们孩子什么什么方面很差,怎么办?”而老师也热衷讨论孩子的问题,“某某喜欢开小差,某某不够活泼,某某什么学科需要加强,某某学习习惯不够好。”参加过家长会的人恐怕不会说我杜撰,这些内容在家长会上司空见惯。
再来看看家长之间常见的交流和抱怨:“我们孩子总是不肯好好吃饭。”“我们家的孩子老师反映他上课不注意。”“我们家孩子不会主动与人打招呼。”……仍然是孩子的问题。总之,我们眼里只有孩子的问题,我们习惯有问题的孩子。更糟糕的是有时这些谈论是当着孩子的面说的,这无异于在暗示孩子有问题。
我承认我们自小被教育成谦虚谨慎,一般家长不好意思当别人的面表扬自家孩子的,但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理由。不表扬也用不着批评,根本上还是教育观念的错误。
“教育,尤其是基础教育,能够释放孩子的天分,引导他们的天赋兴趣的充分发展,引导他们热爱人生,热爱生活,看到人性的伟大并受其感召就很成功了。”这是朋友的告诫,我深以为是。可是,现实中,社会定义孩子和学校是否成功的依据是分数,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,都把此当成最终目的,谁关注了孩子的天赋、兴趣与品性?
为了迎合世俗的成功,我们忘记了教育的根本。我们忘记了被教育者的个性差异,我们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孩子,于是大多数的孩子都存在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。教育原本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,却变成了捆绑孩子成长的标准。
许多家长让孩子花了大部分的精力去弥补不足,去关注失败的痛苦,去摧毁他们的学习兴趣、自信心以及健康心态,却忘记让孩子将精力用在他们的特长与兴趣,去获取更大的自信,去学得更轻松愉快以及更健康地成长。
天下的家长都是愚蠢的吗?显然不是,这一切是教育体制的产物。好分数,好大学,好工作已经成为培养模式,家长即使有心也无力。我曾经也处于这个旋涡中。
黄山语文英语较为强项,对此有兴趣,即便高三仍然不停地购书及阅读,花了许多的时间。而我从现实出发,认为数学是他的弱项,希望他能多花一些时间在数学上。看他在那两科分数上升空间很小的地方花时间,总忍不住的急。
其实,从他成长的角度来讲,强化优势,发挥特长,对今后的人生应该更合理。可是,从现实来说,要实现进入一个好大学的梦想,必须先在高考中取得高分。好在孩子对自己的事较有把握,即没我如我希望地放下语文英语,也没有在数学上松懈,结局尚好。
有时我想,如果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点点的成绩,那么理由只有一个,我从来没把自己的孩子当成问题孩子,也从没有对他寄予自己太多的希望和要求,我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,让他自由地成长为他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