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一:
老师对父母如何控制情绪、智慧地教育孩子给出了很好的方法。好多时候,孩子犯了错误,父母训斥打骂,不是在教育孩子,而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。生气的时候不要教育孩子,因为这时候最容易冲动,说出过激的话,做出过激的事。因此我们做家长的更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和教育方法。当孩子与你顶牛时,你应保持冷静,做出让步。可采用闭上眼睛,数数,做深呼吸,或者离开现场。再者,造物主在造人的时候给人创造了一个嘴巴两只耳朵,就是要人们多听少说。父母教育孩子智慧的方法就是闭上嘴、多听、多观察。只有闭上嘴才能动脑子,尤其对于大多数母亲来说,这一点尤其重要。佛家讲“戒定慧”–错误或不对的做法停止为“戒”,然后让自己心静下来为“定”,只有做好这两点才能生“智慧”。闭上嘴了就开始动脑,动脑的目的是找到问题的原因、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只有找到原因和方法后才能有好的效果。
分享二:
比较、抱怨、指责、说教、唠叨、讽刺、挖苦、一个共同特点都是从负面看问题,这是传统文化的劣根性所致,是一种自卑心理做怪。如果对待敌人,用这种方法,把它的锐气打下去是可以的,可惜我们用这种方法对待孩子,对待最亲的人,就用错了地方。我们虽然目的是好的,但起到了仇人所起的作用。负面评价是对人或事物的否定,特别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负面评价具有极强的杀伤力,因为父母是成人,父母又是最亲的人,这种评价一定是中肯的、正确的。当孩子认为他在父母眼中就是那样的人时,他与父母的沟通就会短路,不会再听父母说话;当他认为自己就是父母评价的那类人时,他就会破罐子破摔,“死猪不怕热水烫”。现在孩子出问题,不和父母沟通,亲子关系僵化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父母长期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负面评价造成的。
分享三:
保护孩子的好奇心。
一岁半的小男孩,坐在汽车驾驶位置上,不是转动方向盘,就是拉档把,还不住的用脚踏油门和刹车,同时嘴里还不住的发出“笛笛”声,他调动了全身的各个器官,忙得是不可开交,玩得津津有味。这个世界对于孩子来说,点点滴滴都是新奇的,智慧的父母能够呵护孩子的好奇心,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。
感悟:孩子的这些举动都是模仿来的。我们要解放孩子的手脚,在玩中培养孩子生活的乐趣,这样才能锻炼孩子的手脑协调能力,开发孩子的思维,达到心灵手巧。
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精灵,他们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而来到这个世界的,但是,他们的好奇心会随着年龄的增加、环境的变化而变化,所以我们智慧的父母要时时刻刻精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,让孩子的内心世界一直处于对周遭世界的探索中,孩子就会对生活充满热爱,对生活有一种美好的憧憬,这样,才能发挥孩子的潜能,启迪孩子的心灵,让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。
但是,由于应是教育的重压,孩子要上名目繁多的辅导班。家庭结构的变化,造成家长有怕险、怕坏、怕欺、怕累等几种心理状态,结果束缚了孩子的手脚,禁锢了孩子的思想,使得孩子没有了生活体验,没有了生活感受,没有了情感表露,更为可怕的是孩子感受自然、触摸灵感、倾听神灵之声的本能渐渐衰退。孩子对现实生活的态度是冷漠无情,只好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里。
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,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,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,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。不会感动,也不会充满激情…… 无聊是许多孩子的口头禅,多元化的社会造就无聊的孩子,深思!
分享四:
比较类型中主要是拿孩子与同龄优秀的孩子相比,用亲戚的、邻居的、同班的、同校的、看到的、听到的等所有自己认为“优秀的孩子,优秀的方面”与孩子相比。除此之外,就是父母用自己过去或现在的“辉煌”与孩子相比。我们那时条件差,吃的就是红署、红署干,能吃上玉米馍就知足了,只有春节才能吃上几顿白馍;穿的是你姑姑、大伯剩下改装的衣服;住的是遇雨就漏的土坯房;做饭用的是你爷爷起早贪黑用耙子搂的叶子,到八三年我上班时家里才买了辆自行车。我七岁时你奶奶就去逝了,你爷爷没有文化,整日为了全家人的生活忙碌,哪有时间管我?早晨起床从没有用人叫过,我初中毕业考了全校第一,十四岁上高中,三年里,背着馍篮,每周步行五十里,尽管生活艰苦,总是起早贪黑地学习。你们现在吃的、穿的、住的、用的,要啥有啥,什么也不用发愁,为什么总是不愿意学习呢?为什么不能取得好的成绩呢?为什么总是要父母操心呢?这种比较言辞凿凿、情真意切,孩子无懈可击,但能达到比较的目的吗?孩子会因此而奋进吗?实际上,正好相反,孩子会认为自己在父母眼中不是一个好孩子,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。如果孩子出于好奇问我们的过去,我们可以谈一谈,让孩子了解一下,但不能做为比较,因为这没有可比性,这也是愚蠢的做法。孩子如果问:你那时会电脑吗?你现在熟悉电脑吗?自己该怎样回答?再者,自己只谈“过五关,斩六将”有没有“败走麦城”呢?自己真的很成功吗?自己真的比孩子发展得优秀吗?我认为,孩子健康成长有两个条件:一是父母要健康成长,二是父母要有好的教育方式。只要父母做好了自己,孩子就一定会健康成长。
分享五:
有位母亲找到我说:这孩子我是管不了了,软硬不行,什么方法都用了,就是没用,您给我支支招吧!我问:您与孩子说话时,是表扬多还是批评多?是激将法多还是鼓励法多?她答:孩子小的时候挺可爱,越大越不讨人喜欢,浑身毛病,还表扬他,表扬他还不上天了?考试前,他给我说,这次考试我要进二十名,我就哼他一声,就你那状态,不落到三十名就烧高香了!结果,真的退步了。我这样用激将法激他,还不是想让他努力?还不是为了他好?难道不对吗?我说:我知道您都是为了他好,可效果如何呢?我说:你和我开始教育孩子是一样的,拿沟通绊脚石当成了方法,不仅不管用还要起负作用,假如我们换位思考,让别人这样教育我们,我们乐意接受吗??您自己愿意和批评、讽刺、看不起您的人交流吗?她想了一会儿,说:是的,我也不愿意跟高傲自大,不通情达理的人说话。那我该怎么办呢?
大家认为该怎么办呢?我们以唱戏为例,假如台下听众很少或者听众慢慢离开,由多变少,那么唱戏者正确的思路该是什么呢?是一味儿埋怨听众水平差还是从自身找原因呢?如果他向别人诉说:那儿的听众没有欣赏水平,给他们唱简直是对牛弹琴!别人会怎么想?如果唱戏者反思自己:是我唱得不好还是不符合听众的口味呢?怎样才能让听众愿意听呢?别人听了是什么感受? “对牛弹琴”虽然是讽刺牛,但弹琴者聪明吗?亲子沟通不畅,亲子关系僵化,表面看都是孩子的原因,如果孩子听话了,如果孩子诚实了,如果孩子成绩好了,如果……父母能不爱他吗?亲子沟通能不好吗?但从本质上一直追下去,我们会发现,亲子沟通不畅的根源在父母身上!父母们只有改变自己才能解决根本问题。
分享六:
关于倾听与说教(准确说应是陈述),有人提出80/20法则,即80%倾听,20%说教。而说教的这个部分,再进行80/20分配,即80%提问,20%说教。这样总体计算就是80%倾听,16%提问,4%的说教。现实中很多父母的做法与此相反,一是对自己只说不听,只用嘴不用耳朵,把孩子的头脑当做无底洞,每天喋喋不休、唠叨不停,批评、训诫、道理不绝于耳,孩子吃不了、兜不了,厌烦至极。二是要求孩子只倾听不说话,只用耳朵不用嘴,只让孩子言听计从,孩子稍有怨言和反抗便认为是大逆不道,父母难受至极。三是不懂倾听之道,用不正当的态度去听,“我不是不听他的,说的没一点道理,我一听就来气!”如何理解倾听与说教的关系呢?首先,倾听是了解孩子内心想法的最好方式,是为了更好地说,是说教的前提,只有倾听,才会走近孩子的心灵,只有倾听,孩子才会觉得与我们亲近,只有倾听,才能获取更多的信息,只有准确掌握信息,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。其次,父母说教不要以量取胜,应提前备课,尽量言简意赅,每一句话都针对孩子的心理才容易被孩子接受,才最有效果!